最近一段时间,国内资本市场最有逼格又不明觉厉的一个词,就是国内经济大循环(来源于2020年的年中政治局会议),简称“内循环”。外行看热门,内行看门道,作为金融从业人员,第一反应是要认清政策下面蕴藏的机会,机会来源于危机,内循环的本质在于解决目前国内的危机。那我们来看一下,在银行领域,有哪些危机呢?
一、资产荒和资金成本是银行授信业务增长的戴维斯双杀
先不说房地产企业那些令人咂舌的资金成本,就是号称金融之母的银行,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,在第一季度大规模放水之后,授信总量逐月下降。从前半年的社会融资存量增速数据来看,银行在需求端和投放端都出现了问题。
因此在授信领域,银行不仅面临比较严重的资产荒,资金成本也无法降低,需求端的成本高于投放端的收益,业务做得越多,亏损的可能性就多。所以授信业务在短期看来,是无法做到保持一个令人满意的增长速度的,甚至有可能会出现跟去年同期相比呈负数的情况。
二、无法获得较多的优质资产
疫情、对外贸易等因素,把胖的拖瘦,瘦的拖垮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,无论是四大行,还是城商行、农商行,都在进行资产负债端的管理策略变更。跨界合作、产业链、供应链、互联网+,概念众多,应用场景广泛,从根上提高客户的含金量。
因为银行人都明白,没有优质的资产客户,授信政策、准入标准、单户额度这些东西,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。银行的生命线,一是存款,二是优质的资产客户,而重中之重,还是优质的资产客户。
三、在获得优质资产的同时,行业和地区风险分化已经发生
沿海和内陆、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、科技尖端和重工业,无论何时,行业和地区,都是授信政策的分水岭。授信额度从酒店餐饮、旅游服务等行业上退却,从疫情严重地区退却,这些都是不可改变的事实。虽然有些政策扶持,但杯水车薪,不足以解决广大中小企业后续的生存问题。这些数量庞大的企业,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,对现有授信体系内的企业,形成严重的冲击,这才是授信政策面临考验的时候。
四、全球化风险的日益加剧
重度疫情下的经济衰退,已经是全球共识。中国不可能脱离全球化经济而存在,尤其是以外贸为主导的中国经济体系,这也是内循环出台的重要依据。改外向型为内循环,但成效如何,需要留给时间去考量。
在分析了问题之后,我们回头来看授信政策的“新”。银行的政策,百余年来,都是换汤不换药,大同小异。但内循环的顶层设计一出,在授信领域,还是有很多机会的。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目前银行的资产端,结构是严重不合理的,这是由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相结合形成的。这事从内部是没法改变的,但内循环能从小规模的角度去促进资产端的结构微调整。如同当年马云说的:银行不改变,我们就去改变银行,这一点,支付宝做到了。内循环要想做到,单靠顶层支持,力度还不够,得靠深化资产结构双管齐下,才能有效。在银行授信领域,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:
(一)资产端从高负债的传统基础产业部门退却,淘汰失去清偿能力的中小企业,做好不良率和关注率上升的心理准备。
(二)授信资源大量流向股东、政府平台等,单一客户授信余额增加,行业维度和客户维度双高,使资产端难以清理,大量授信额度陷入有去无回的困境。
(三)“六稳六保”的存在,使银行不愿意加快调整资产结构的步伐,稳定将成为银行管理层的首选,而不是变革。
(四)新经济、科技企业等概念和要素层出不穷,一个还没成长起来,另一个就出来了。银行左右为难,有限的资产端扶持政策,自然就会束缚授信额度对于资产投放方向的选择。简单点讲,就是银行的旧服务模式跟不上潮流了。
(五)扶持民营企业、小微企业和制造业,是政治正确,但却是授信不良率的增长点,在银行内部,这些类型的企业,都被打上了中高风险的标签。如何在保持政治正确的同时,扎实地做好服务工作,是授信新政的重点考核难题。为防止大规模的不良,银行授信大概率会采取扶持重点区域中的重点行业、重点产业链中的重点平台等手段,来做到多方都满意。
最后,是对金融科技的展望。构建轻资产业务体系,是提升负债端(存款)和资产端(贷款)质量的重点保障。银行的业务模式要改变,授信的技术服务是第一个要改变的。改变的根基,就是金融科技。互联网+、大数据、AI、区块链,从各个维度冲击和重整银行的业务形态、产品模式,甚至是银行的人员结构和服务理念。获客、拓展、风控合规以前都是靠人,现在逐渐靠APP和内控软件,甚至是大数据监控系统。从线下到线上的业务处理模式,以及人脸识别、指纹运用等,都将业务场景从现实扩展到了虚拟网络。以前的银行大堂,人员众多。现在的大堂,通常只有一个服务人员,甚至出现了无人网点。在总部和行业部门,以前的授信人员,桌子上得堆无数的资料,合规人员更是缺乏数据支持。而但现在从审批到风管,一键搞定。线上审批、信用共享系统、风险预警系统,都形成了行业规模。不难看出,金融科技将是银行未来的核心竞争力。原来的资产,如网点和人员,逐渐要被科技资产所代替,这是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。因此,授信新政要想真的落地,还得结合上述分析,从大数据着手,借助金融科技手段,进行风控,同时通过外部APP和内部数据系统,坚定地把授信手段转型走下去。
综上所述,科技变革,才是授信新政的核心内容。而不是增减了几个点的利率,以及多批了三五家中小企业。